当前位置: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江西文艺名家
江西文艺名家
彭学军:从生活中汲取情感的力量和创作的动力
发布时间:2022-08-11 11:12:22
       彭学军,儿童文学作家,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屡获大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大奖(第六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第九届);中国好书奖(2015年度、2019年度);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两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等。代表作有《腰门》《你是我的妹》《浮桥边的汤木》《建座瓷窑送给你》等,作品被译成10种语言输出国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彭学军开始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刊物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之后坚持不懈的创作和对文学高品质的追求,使她逐步成长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中的实力派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已出版作品百余部。作品具有清新的诗性格调,善能从真实的儿童心理世界寻找支撑,不露痕迹地将幻想元素糅入现实题材,表现世象的缤纷和成长的疼痛,严密的叙事内在逻辑凸显着文化的艺术张力。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彭学军出生于湖南吉首,并在那里生活了18年,在偏远秀美、民风淳朴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度过了童年和少女时代,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积淀在了她的记忆深处,其文学感知和文学情感的建立,也与湘西这片山水息息相关。短长篇小说《你是我的妹》《腰门》以及短篇小说《油纸伞》,保存着那段山乡生活经历所烙下的最真切的生活印痕,最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
 
       以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成长经历为素材进行创作,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而因着这类作品凝聚了作家真切的、独特的生命体验,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成长经验,就特别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但彭学军也意识到,如果再继续这样写,很难有突破和超越,重复自己和重复别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
 
      于是便想着要突破经验的圈囿,到生活中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最先吸引她的是赣南上犹的小火车。六十年代的时候,一条窄轨铁路伸进了大山的腹地,成片的大树被砍下,用蒸汽机小火车运出山外。后来山林凋蔽,昔日的繁盛不再。彭学军几次进山寻访,找到了当年开小火车的司机,听他讲了许多童年的故事,那些故事因为有了小火车汽笛的鸣叫而变得与众不同,就是这些故事成就了获得过“中国好书奖”的长篇小说《森林里的小火车》。
 
       这之后,彭学军把创作重心转移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上,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陶瓷文化更能完美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了。一件陶瓷作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它源自于最朴实无华的土和最清澈无瑕的水,经过陶瓷匠人们精细而繁复的近百道工序,制作成为一件陶瓷半成品,再经过高温窑火的淬炼,或许最终会变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与彭学军的艺术追求何其相似。她多次去到景德镇,采访、观察、体验、思考,向陶瓷世家传人、工匠、陶瓷艺术家、经营瓷器的老板、创业的景漂、陶瓷学院的学生请教,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故事,特别是童年和陶瓷息息相关的故事。收集到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为了使作品使更有质感,她再次去到景德镇,找到一家工作室报了一个班,从揉泥开始学起,直到最后的烧成。最终在长篇小说《建座瓷窑送给你》一书中,实现了自己的艺术突围。
 
       与此同时,彭学军也开始关注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多次去到贵州、湖南的山区和苏北乡村送书,给孩子们讲阅读,也被乡村教师们几十年的坚守和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忠诚所打动,最终选定了一位姓麻的苗族女教师作为自己的作品的人物原型,多次去到她家,听她讲半辈子的从教经历,一起去家访,雨天送孩子回家。最终完成了长篇小说《卧熊国的钟声》和图画书《我们上学去》。
 
      在出版社工作多年,彭学军了解市场童书销售的“奥秘”,但她不跟风,不媚俗,不浮躁、不轻巧地重复自己让作品“系列化”。她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把带有生命温度的文字传递给读者。而且,不断创新,让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面貌,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验。
 
       从《森林里的小火车》到《建一座窑送给你》再到《卧熊国的钟声》,“深扎”不仅仅是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它对写作者自身的生命质量也是一次提升,极大地拓宽了其创作疆域、心灵空间与精神空间,这些也将会对她今后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