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潜心传统 莫学时风——对当前书法爱好者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7-08-29 11:54:49
潜心传统 莫学时风——对当前书法爱好者的几点建议
毛国典
                
当前在中国书协各项展览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书法热潮席卷全国,书法创作空前繁荣,书法队伍不断壮大,加上全国各大院校开设书法本科教育,各级书法高研班、培训班逐渐增多,这些都对书法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关注和参与各类全国展,年轻作者开始成为国展主力军。但这些年轻作者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没有给自己定位,缺乏方向性,缺乏专业书家的正确引导,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从近些年全国展览的来稿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追随当代名家,形成了新的流行时风。在这个问题上,隶书表现得尤其突出,应该引起书法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一批年轻作者不学汉隶,不学传统,急功近利,直接取法当代名家,学习时人,以快餐式的心态对待书法,作品千人一面、毫无传统,成为当代流行隶书时风,且逐渐风靡全国。其表现往往是用一位或者多位名家作品风格来七拼八凑,东倒西歪,做些小扭曲、小变形,没有传统、没有自我、没有原创,一味模仿当代名家。因为取法太低,所以作品格调低俗,在全国书展评审中取法时人的作品很难入展。中国书协一再强调“注重传统,取法多元化,注重风格的多样化”。今天,参与全国展的投稿作者都应该反思。学时人的书家应该重新给自己定位,重新找准方向,不要再依赖名家、吃名家剩饭,以致让自己无路可走。汉代碑刻如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鲜于璜碑、西狭颂等,简帛书如马王堆帛书、武威汉简、居延汉简等,均为经典的隶书学习范本。只有取法传统、回避模仿当代名家之作,才是学习隶书的不二法门。   
二是取法单一,清代隶书无人问津。清代是书法史上隶书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如尹秉绶、邓石如、赵之谦、金农、郑等在书法史上都有显赫的地位。当代隶书创作除了一窝蜂地学习当代名家、年轻作者相互模仿之外,真正能潜心从汉碑、简帛书入手学习的作者较少,在近年来的全国书法展中能看到取法清代隶书的作者更是少之又少。记得在全国第三届隶书展中,唯一的一件取法邓石如的隶书对联能够获奖,足以说明中国书协给浮躁的当代书坛一个明显的信号。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后隶书的创作中要更加开阔视野,更加多渠道取法。   
三是用字不规范,随意性太大。在当前隶书的创作中,一部分作者在书写汉字时结构不规范,随意增减笔画,随意改变汉字原有的结构和字形,在简帛书的创作中表现尤甚。本人认为,无论是写汉碑,还是写简帛书和清人隶书,字法一定要规范,没必要故弄玄虚用生僻字和异体字来改变汉字结构,更不能造字。在古代碑帖中某些字有增减笔画或改变写法的现象,经过长期的沿用,古今已经通用,在创作中是可以取法的。全国各大书法展中有部分作品因为书写不规范、有造字嫌疑而被打掉,我们当引以为戒。    
以上三点是当前隶书创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学时人的流行隶书时风,已蔓延到整个书坛,这种不正常的学术风气一定要刹住,让大家重新回到学习传统的正确道路上来。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转自《江西日报》2017年3月31日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