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一幅改革开放的文学画卷——长篇小说《老表之歌》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8-12-07 09:32:34
11月8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江西省文联、作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长篇小说《老表之歌》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陈建功,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等十余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品读、研讨这部反映改革开放头20年艰难破冰、铿锵前行的长篇小说;11月30日,江西省文联、江西师范大学在南昌举办了《老表之歌》“本土版”的研讨会,数十位省内知名的文化专家、学者、评论家、作家对《老表之歌》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长篇小说《老表之歌》近63万字,分为上、下两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是第一部全景式展现江西改革开放波澜壮阔、艰苦卓绝历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南江市为主要空间背景展开,时间跨度为1976年至1996年,笔触深入大都市、中小城市及农村,通过切入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紧紧贴住改革开放在人们的心理、情感和生活上带来的转变,见微知著地表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宏阔深刻的壮丽图景。专家说,“这是一支披荆斩棘的奋进之歌,也是一波三折的艰难之歌;是一支百折不回的高亢之歌,也是迷茫寻觅的沉重之歌。”
                        
江西改革开放的生动记录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创作。而“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几十年来,改革潮涌,神州大地处处是活跃跃的创造、蓬勃勃的景象。
“重大的现实题材创作是我们十分需要却又非常难以进入的一个创作领域。从事重大题材的创作,需要作家既要有书写时代的担当、投身创作的激情,又要有深厚的艺术积累,而更重要的是,作家要有很高的政治站位,要对时代生活有着深刻的洞悉力和理解力。”专家们认为,作为我省第一部正面深入描写江西改革开放的长篇小说,《老表之歌》“是一部具有史诗般雄心的作品”,“作者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从纵的方向要反映整个改革开放全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直写到了90年代中期,这也是改革开放艰难破冰、艰难前行的时期。从横的方向来说,有全景式的雄心、全景式的构想。无论是纵向设计还是横向图景,都有力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个历史进程对于每一个人的命运、精神面貌、性格的深刻塑造和影响。”“我们从南江市这个小切口里看到了时代的大变。”
得益于作者文化学者、作家、领导干部等多重身份,长期的从政经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扎实的文学写作经验,以及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些使得作者比普通作家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襟、更加深刻的洞察”。《老表之歌》也表现出对改革开放最深切的感触和最理性的观照——恢复高考、包产到户、创办经济特区、企业承包经营、价格双轨、干部“下海”、招商引资等改革决策层面的思考和运作在作品中有序地铺展,历史轨迹清晰而严谨;养猪场、脐橙园、猪沼果、庐山香烟、英雄奶粉、炒米粉、四特酒、狗牯脑茶等人们熟悉的赣地元素生动鲜活、纯朴可亲;跑运输、开小店、马路经济、农民街、下广东、办企业……大时代与个体的生活、命运水乳交融,立体呈现和记录了江西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专家们认为,《老表之歌》延续了作者散文名篇《江西老表》的深刻反思精神,既全面反映了江西改革开放头20年的伟大巨变,又真切反映了改革开放是一场冲破旧的思想观念、旧的经济体制的深刻而又艰巨的革命。
把农民合伙跑运输当作违法办公司;把民营企业当作“唐僧肉”,多方伸手甚至刁难;对外资企业竭泽而渔征收过头税,甚至把外资企业逼走;还有土地撂荒、农民负担过重等等,作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初衷时说:“一是比较全面地反映江西改革开放头20年的伟大历程;二是反映改革开放是一场冲破旧的思想观念、旧的经济体制的深刻而又艰巨的革命。”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初衷,《老表之歌》在礼赞和讴歌的同时,直面改革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客观、深刻的,它不是冷酷的嘲讽,不是怀疑与解构,而是饱含着深情与期待。”
 
江西老表的群体塑像
一部作品的底色,往往取决于作者的底色。《老表之歌》的作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江西老表。《老表之歌》呈现改革开放的宏伟画卷,并不是从理论上去阐释,而是怀抱理想主义情怀塑造了一群江西老表形象。这些鲜活的人物一路向前,充满质感的情愫各自蔓延,同时在前行的时代中彼此交叉、彼此呼应,一幅幅形象鲜明、时空浩荡的江西改革开放的图景由此铺开。
“江凤梅是一位恪守传统的农村妇女,有知识、有胆识、有见识,却吃苦耐劳,茹苦含辛。这个人物让人可亲,也让人心疼”“牛斤这个小人物身上有着时代造就的复杂和矛盾,让我看到了《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等经典小说中的某些经典人物的影子”“肖海君与江凤梅、张亦华之间的婚恋情爱,没有落入喜新厌旧的叙事俗套,彰显了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作品中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老表形象令专家们印象深刻。
其实,这幅江西老表的群象中,有着丰富的人物谱系,他们中有农民厂长、大学毕业生,有村干部、有普通村民、有到沿海打工的农村青年,有下岗工人、外资企业经理、国有企业管理者,有市委书记、下海干部等。这些人物基本涵盖了各行各业,形象鲜明,相互映衬,错落有致,既彰显了独特的个性,又呈现出江西老表的集体人格。
以江兆南、林一凡等为代表的一代有为青年,敢闯敢拼、敢作敢当,成为挺立在改革潮头的弄潮儿;以肖丽萌、牛斤、秦姑等为代表的社会底层群体,与命运和世俗顽强抗争,有彷徨也有挣扎,但是他们始终不屈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人生;又或是以梁光含、杨大任等为代表的领导干部,他们坚定改革信念,一心扑在事业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悲欢,但共同的时代赋予了他们共同的渴望。“改革开放最根本的基础就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不屈服,他们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专家们认为,《老表之歌》把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深入、特别真实”。
在改革的风起云涌中,江西老表跟随时代的步伐,以各自的方式,或高亢或平静或低回地唱出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向往。
“活跃于作品中的众多人物,他们的命运也许并不具有传奇色彩,也许少了些戏剧性,但只要你关注他们、抵近他们,就能够充分感知他们的自然真实和鲜活生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喜一乐都能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触动我们的内心,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正和主人公们一起感受时代的脉动。” ……专家们从《老表之歌》中读到了具有共性的中国改革故事,也读到了与江西地域文化、集体人格相关的江西老表的故事,更读到了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拳拳之心。
 
现实主义的别样探索
“时代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激情,文学家对时代的真诚书写是不辜负时代的形象证明。”“一个生活在当代的文学工作者不去创作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没有担当精神的表现。”
无疑,《老表之歌》体现了作者清晰的现实主义写作追求。在创作之前,作者集中研读了数十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外名著,并重读了柳青、路遥的小说,坚定了现实主义的追求。
然而,时代在变,文学在变,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在变。“现实主义”本身就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多义而合理,一段时期以来,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各领风骚。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快餐文化的时代,人们的阅读也是快阅读、轻阅读,看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因此,如何让读者能够饶有兴致地看完一部长篇小说,这也是写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在《后记》里,作者道出了自己对“好看好读、清晰流畅”的质朴追求,而这也引发了众多专家的共鸣——“小说是可以而且应该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
《老表之歌》探索了现实主义的别样表达,打通艺术门类之间的隔阂,将影视艺术表现手法引入小说创作的尝试,引发了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在结构上,《老表之歌》以“章”布局,每章由十几个部分组成,它借鉴并结合运用特写式、镜头式语言等影视手法,用对话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简洁明快,“读这部小说像看电视剧一般轻松,生动且吸引人”“这样写,并没有影响读者对人物性格的辨识和接受,反倒获得了参与创造的空间,而且避免了阅读的沉闷”;在语言上,《老表之歌》没有华丽铺陈,不堆砌、不雕琢,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语言洗尽铅华是硬道理”。有专家认为,“《老表之歌》这部小说事件涵盖城乡,笔墨深入各处,人物琳琅满目,情节跌宕起伏。作品既厚重又晓畅,取舍有度,疏密得当,吐纳松快,收放自如,是一部‘会呼吸’的好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热情拥抱、准确把握和深入书写,是“会呼吸”的底气;作者手法灵活多变,把故事讲好,是“会呼吸”的前提;老表群像的成功塑造,是“会呼吸”的保证;随处可见的精彩之笔,让“呼吸”有了合理的节奏和浓郁的美感。
《老表之歌》的创作历时四年,十易其稿,反复打磨,凝聚了作者的智慧、汗水、才华、情怀和视野。专家们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就“文中心理描写、景色描写等表现得不太充分”“情节巧合太多”“小说中女性群体形象显得集体模糊、反面人物刻画有些脸谱化”等进行了交流。
专家们认为,《老表之歌》的出版,对于推动江西重大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引领更多的江西作家进一步关注火热的现实生活将具有重大的引领示范意义。  (李滇敏 万芸芸) 
(来源:《江西日报》2018年12月5日B3文艺评论版)